您好,河南地区刻字社网!

郑州做证-郑州刻章-郑州做毕业证-郑州做资格证-河南刻字社

一站式制作证件办理网

提供设计,生产,定制,售后服务一条龙服务

15519830996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郑州这十年 拼搏求索见彩虹
发布时间:2022-10-11 12:51:44浏览次数:

 

【出彩中原看郑州 我为省会添光彩】

非凡十年 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

河南这十年 郑州篇

 郑州这十年 拼搏求索见彩虹 

十年发展的喜人成就,是如何取得的?有什么关键的制胜密码?

回望十年路,拼搏进取成为最醒目的符号。

十年来,全市上下不懈求索,在崎岖坎坷中披荆斩棘,战困难、迎挑战,拼搏向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每一粒果实,都透着喜悦,也浸满汗水,记录着过去的荣光,更启迪着未来的美好。

航拍龙子湖智慧岛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新华 摄

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郑州十年蝶变这样产生

这十年,郑州立足新发展阶段,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奔跑向前,快速融入新发展格局。郑州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即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蝶变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一系列政策举措的积极发力。

重大战略规划加速落地实施。抢抓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机遇,开启了郑州向全国乃至全球城市体系更高层级城市迈进的新征程。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重大战略研究,编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起步区建设方案、黄河核心示范区建设率先高质量起步,郑州都市圈“1+8”加快推进。秉承“融城成圈、一体发展”的理念,全力做强圈心、做实圈轴、做紧圈带,郑开同城化发展深入推进——郑开同城东部供水、郑开城际延长线、郑开高速免费等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落地实施。郑开、郑新、郑焦稳步融合发展;开港、许港、郑新、郑焦等重点产业带加快建设。

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升级。全市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十年来,每年谋划实施的省市重点项目数量均保持在800个以上,总投资超1.9万亿元,年度投资目标由3000亿元逐年增长至4670亿元;投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产业项目投资占比由40.2%提升至47.9%以上。创新在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高水平高标准举办了2021年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影响力辐射海内外4.9亿人次,打响了“中原龙子湖”双创品牌。能源结构转型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年均0.45%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撑了年均7.6%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6.09%,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四条丝路协同发力,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持续增强。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成功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亚太区第八届会员大会,连续两轮入选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地区,先后与西班牙马拉加、法国尼斯等城市签署结对合作备忘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连续四年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综合排名第一位,“获得电力”“办理破产”2项评价指标在2020年度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进入全国标杆城市行列。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十年来,谋划实施年度重点民生实事100多件,打通断头路、免费疾病早筛早诊、施划夜间限时停车泊位、地铁延时等民生实事,真切惠及群众生活。清洁取暖、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双环+井字”快速路网基本建成,全市新型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66.2%提高到2021年的79.1%,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342.11平方公里。大力推进“轨道上的都市”建设,自2013年郑州地铁一号线开通运营以来,全市目前已开通运营8条线路、232.4公里、166座车站,同步在建7条线路、185.6公里、110座车站,轨道交通助力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经济更加繁荣,群众出行的便利度、生活的幸福感切实提升。

建平台 育主体 引人才 优生态

不遗余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十年,郑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建成国家创新高地,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生态优化,创新事业一片欣欣向荣。

近十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科技创新的核心指标,分别增长13.3倍、0.69倍、14.6倍、4.7倍,尤其是近三年,年均增长幅度均居9个国家中心城市第一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强势发力。我市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覆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高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等全方位“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积极开展“国字号”改革试验,先后获批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等,为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更高标准建设载体平台,汇聚一流创新力量。培育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由0增长到6家,国家级研发平台由2012年29个增长到2021年55个,增长89.6%;省市联动,推进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7家省实验室在郑建设。推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投用全国第7家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实现全省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瞄准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推进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和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中科院过程所等大院名所等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58家,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的44%。到2021年底,全市各级各类研发平台,从2012年的1382个,增长到4395个,成为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更高质量培育创新主体,做强做大创新主力军。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42.8%增长到2021年的69.7%,增长26.8%。大力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实施“智汇郑州”“郑州人才”工程,引进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巴里·马歇尔教授,中国科学院张锁江院士等顶尖人才88名。今年以来,我们创新实施青年人才新政10条,打好生活补贴、购房补助、教育就学、医疗保障等组合拳,吸引近20万青年大学生留郑入郑发展。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中铁装备研制出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掘进效率提高了5倍;郑煤机10米超大采高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是目前全球采高最高、技术指标最高的液压支架,创造了世界煤矿支护装备新高度;河南省农科院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项目,解决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普遍低于普通高产品种的难题。

更大力度优化创新生态,营造浓厚创新氛围。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郑州技术交易市场等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跨体制、跨区域、跨国界转移转化。实施创新创业环境优化行动,重点布局孵化器、加速器、小微产业园等。连续7年举办“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成为郑州创新创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为青年提供成长发展舞台

塑造“活力郑州、青春郑州”城市形象

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青年人才,我市把吸引留住青年人才作为加快建设国家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的“先手棋”“关键招”,从战略布局、创新路径、优化服务等多方面着手,为青年人才在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挑大梁、当主角提供成长舞台,吸引留住青年人才,塑造“活力郑州、青春郑州”城市形象。

战略布局聚焦青年人才。着眼构建有利于青年人才集聚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人才梯次培养体系。将政策重心向青年人才倾斜,锚定“5年新吸引100万青年人才”目标,全面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推出10项硬核举措,厚植人才竞争政策优势。构建以创新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实行人才举荐制度,让更多千里马脱颖而出。近年来,一大批青年人才活跃在全市科技创新的主战场,高层次人才占比接近30%,重点产业骨干人才占比超96%,担纲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450个,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

创新路径集聚青年人才。坚持扩岗留才,用好头部企业、科研院所、高端平台等创新资源,以岗位提质促就业扩容,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今年已征集储备青年人才就业岗位33.3万个,吸引留住青年人才17.44万人。坚持平台聚才,紧抓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结合200个小微产业园建设,提升完善智慧岛2.0“双创”模式并在全市复制推广,构建吸引青年科技人才“强磁场”。坚持校企育才,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实施“十万数字人才培养计划”,规划建设职教园区,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每年培养青年数字人才3万余名。

优化服务成就青年人才。解决人才“急难愁盼”问题,让青年人才安心、安身、安业。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筹集人才公寓共14.98万套(间),筹建青年人才驿站45个,高品质建设青年友好社区,营造适应青年人才生活居住、互动交流、创新创业的良好场景。扶持创新创业,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84家,高标准布局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园,设立100亿元的青年创新创业基金,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全要素支持。实施青年人才补贴政策,累计惠及人才15万名,持续增强青年人才的幸福感、获得感。建立人才服务线上平台,实现30个人才事项“不见面、网上办”,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用好办好全国“双创”周、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等重大活动,营造尊重人才、支持人才的浓厚氛围,展示“活力郑州、青春郑州”的城市形象。

多措并举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

工业成为稳经济促增长“压舱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以实际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加快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十年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尤其是2020、2021和今年前8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10.4%、7.9%,工业已成为全市稳经济促增长的“压舱石”。

加强顶层设计,产业能级实现跃升。强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制定实施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规划、换道领跑战略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重点产业链群链长制和盟会长制,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1556”现代产业体系,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铝精深加工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1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26.8%,今年上半年达到29.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0%提高到2021年的32.7%。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调存量与优增量并举,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等六大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2.1%,提高了18.1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降至28.9%,下降了12.7个百分点。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3.4%,提高了20.6个百分点;淘汰煤炭、钢铁、碳素、水泥等“两高一资”产能3052.6万吨,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47%,超全国31个百分点。积极推动国家战略落地生效,建成郑州经开区等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试点示范城市等15个国家级试点示范。

坚持创新驱动,竞争优势持续提升。着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产业研究院5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7家、工业设计中心35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达到55.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60%,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积极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出台实施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培育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7家、“专精特新”企业1839家(其中国家级111家、省级565家)、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达296个。

坚持项目为王,项目建设成果丰硕。主动承接优质产业转移,连续举办8届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4届世界传感器大会,形成招商平台品牌优势,成功引进上汽、比亚迪、超聚变、浪潮、新华三等亿元以上产业链项目1200余个。大力开展“三个一批”活动,突出抓好签约项目开工、开工项目投产、投产项目达产,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超7000亿元,兴港新能源产业园等1100多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建,华锐光电等1200多个重点项目顺利竣工或达产,其中上汽乘用车项目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建成、当年投产的“郑州速度”。

坚持融合发展,数字转型态势强劲。狠抓数字新基建,重点建设以5G、窄带物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成5G基站3.5万个,5G网络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达到1820G,居全国第五位。加快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省级企业上云服务商35家、占全省80%以上,上云企业超5.6万家、占全省近1/3,接链企业5200家,实现了“一行业一平台一系统解决方案”。

深化服务保障,产业生态持续向好。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全面推动纾困帮扶一揽子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兑现,帮助企业破瓶颈、扩市场、解难题。大力实施优秀企业家领航计划,培育领军型、成长型企业家1082名,培训万余人次,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

据了解,下一步,郑州将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成链群完整、生态优化、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努力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原出彩、中部崛起、黄河战略实施中作出更大贡献。

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

全市教育驶入量质齐升快车道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十年来,郑州锚定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的目标,综合施策,整体发力,全市教育驶入量质齐升的快车道。

数字见证着郑州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十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30所,其中小学224所、初中8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共增加学位48.93万个;义务教育前伸和后延阶段的资源快速拓展,新建普通高中20所,增加学位4.63万个;全市幼儿园增加729所,总量达到1926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1588所,普惠覆盖率达到84.76%;中小学评价改革“郑州模型”,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等。

郑州从区域提升、集团发展、优质培育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

全面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从2021年起,分6批次推进,每批创建周期为5年,到2030年,比省定时间提前5年全部完成。

深入实施、扎实推进集团化办学。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成立义务教育集团94个,参与学校471所,占比38.48%,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从2022年到2025年底,全市计划创建不少于 75 个市级公办中小学优质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 85% 以上,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受益面。

全面启动“新优质初中”创建。此项计划从2018年启动以来,共有165所学校分两批次参与创建和培育,已有95所学校被认定为“郑州市新优质初中”,还有70所学校正在培育中。今年,还将启动第三批培育计划。计划到2025年,全市“新优质初中”总数达到200所以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期待。

以“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总抓手

锻造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干部队伍

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过硬的干部队伍。我市把“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作为一切工作的总抓手,推动广大干部锻造过硬能力、锤炼一流作风,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动力。具体做法可概括为“三三四”:

第一个“三”,是以“三标”意识来引领活动。在谋划推动活动中,提出要树立“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三标”意识,立足国家中心城市找坐标、立标杆,各条各块的工作都要向国内先进城市、国际一流水平看齐,确保活动高开高走、善始善终。

第二个“三”,是以三项机制来推进活动。包括清单化落实机制。紧盯重点问题、重点任务、重大改革三个清单,对纳入清单的重点事项,挂图作战、跑表计时,一周一研判、半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确保清单任务按节点推进。闭环推进机制。针对重点任务成立工作专班,采取“小分队+多频次”的办法,开展专业化、常态化观摩交流,现场讲评、通报反馈,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落地;针对重点问题成立专项督导组,实施“不间断、高密度”实地督导,推动重点问题有效破解。典型引领机制。跟踪活动推进情况,及时发现克难攻坚典型和化解矛盾典型,在全市树立了“发展稳定”双战双赢的新标杆。

最后的“四”,是以“四挂钩”考核来检验活动。围绕发展质效、项目建设、市场活力三个方面,对开发区、区县(市)和职能部门进行量化考核、分类排名,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综合考评、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要素配置进行“四挂钩”,把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激发出来。

15519830996